“实施区域超前治理,就是要科学规划、采取超前措施,提前对煤层瓦斯进行有效治理,把突出煤层变为无突出危险的煤层后再开采,避免与瓦斯直接‘拼刺刀’。”在3月20日至21日召开的全国煤矿瓦斯治理现场推进会上,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树牢安全发展理念,践行“通风可靠、抽采达标、防突精准、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治理“二十字”工作体系,全面提升瓦斯治理能力和水平。
瓦斯事故起数、遇难人数大幅下降
近年来,我国煤矿瓦斯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瓦斯事故起数、遇难人数大幅下降。2021年至今,我国共发生煤矿瓦斯重大事故3起、遇难38人;与2000年至2006年瓦斯事故高发期相比,年均起数和遇难人数分别下降98.1%、98.9%。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不断科学化的瓦斯治理理念、快速升级的技术装备、日益完善的瓦斯治理工作体系。
随着瓦斯治理理念不断深化,煤矿企业对瓦斯灾害的认识更加深刻,治灾决心和信心显著增强。
淮北矿业集团坚持“重大灾害具有颠覆性,重大灾害可防可控”等瓦斯治理理念,已连续17年杜绝瓦斯事故。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坚持“治理瓦斯是解放生产力,治好瓦斯是发展生产力”理念,连续10年实现“零突出”。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坚持“瓦斯必防必治”“超限就是事故”理念,连续3年瓦斯超限次数降至个位数。
各地、各煤矿企业把科技装备作为提升瓦斯治理水平的第一驱动力。
保护层开采技术全面推行,地面井抽采技术广泛应用。贵州从过去的“哪层煤厚采哪层”转变为优先开采保护层。安徽、山西、陕西等地的煤矿已普遍采用地面井抽采技术治理卸压瓦斯、采空区瓦斯。淮北矿业集团应用井地联合开采技术,2020年至今累计施工地面采动井400余口,单井抽采瓦斯量最高达500万立方米。
与此同时,我国井下钻孔施工技术、松软煤层增透技术日趋完善,在钻孔掏槽增透技术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两淮地区围绕松软低透煤层采用大直径掏槽等增透方法,掏槽半径由153毫米增加至500毫米,显著提高了卸压增透效果。
钻机装备的快速升级为瓦斯治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井下钻机钻进能力由低到高,配合使用钻孔姿态仪等,实现了打得深、打得准。定向钻机从无到有,国内自主研发的定向钻机实现了指哪打哪、精准定位。地面钻机广泛应用,可提前5年至8年在地面实施区域治理。自动化、智能化钻机研制取得突破。淮北矿业集团临涣煤矿建成了行业首条智能化钻排作业线,人均工作效率提升32%,用工成本降低33.3%。
抽采系统升级换代、瓦斯含量快速测定技术取得突破、岩巷盾构机成功应用等,为瓦斯治理打下坚实的技术装备基础。
瓦斯治理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资金投入大,各地、各煤矿企业在精细管理上下“绣花功夫”,全方位筑牢安全防线。
国务院部署开展小煤矿整顿关闭和瓦斯治理“两大攻坚战”,大幅度淘汰了规模小、不具备瓦斯治理能力的小煤矿,优化了产业结构;两办《意见》、“八条硬措施”落地,推动瓦斯治理模式向“分区管理、超前治理”转变。河北、山西、安徽、河南、贵州、陕西等地结合实际,出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煤矿瓦斯防治办法,特别是贵州严格落实煤矿瓦斯防治“八招”,制定实施细则,瓦斯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目前,贵州已实现连续19个月无瓦斯亡人事故、连续24个月无突出伤人事故。
各地监管监察部门加大对瓦斯治理的执法力度,加大对打钻、抽采、监控、隐蔽工作面等各类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全国共清理隐蔽工作面920个,查处涉及造假类重大事故隐患215条。
瓦斯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瓦斯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杀手”,一旦发生瓦斯事故,轻则窒息、重则爆炸,轻则伤亡几人、重则矿毁人亡,煤矿瓦斯治理形势严峻复杂,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行业管理现状看,瓦斯治理仍存在理念有偏差、瓦斯治理能力与灾害程度不匹配、瓦斯治理技术瓶颈亟待突破等突出问题。
有的企业并没有真正认同瓦斯可防可治的理念,出了事故后总是说“防不胜防”,强调客观理由;有的企业态度不坚决,面对瓦斯治理需要的工程投入,“不算大账算小账”;有的企业行动跟不上,为完成短期生产任务和经营指标,对瓦斯治理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朝令夕改。
瓦斯灾害程度日益加深,对矿井系统、装备、技术、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有的企业对此思想准备不足,该应用的瓦斯治理技术、装备迟迟得不到应用,瓦斯治理能力差距较大。
“部分企业瓦斯治理现场管理问题仍很突出,可以用‘假、瞒、粗、浮’四个字概括。”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德昶说。
周德昶表示,“假”主要表现为图纸造假、隐瞒工作面、使用两套安全监控系统、人为破坏传感器、隐瞒下井人数等违法违规行为。2024年,仅各省级矿山监察部门就查处涉嫌造假行为367起。
“瞒”主要表现为隐瞒超限报警、隐瞒事故。有的企业隐瞒事故真相,将事故原因归咎于“应力”和“断层”,避而不谈瓦斯治理不到位、不达标、防突造假等主观责任。
“粗”主要表现为技术管理不精准,制定瓦斯治理方案时奉行“拿来主义”、照抄照搬,没有针对性。有的企业现场管理粗放,没有做到精细化抽采,导致瓦斯抽采浓度低、衰减快,采掘工作面一片帮漏顶就超限、一遇断层就突出。
“浮”主要表现为部分煤矿企业在长安全周期的背景下,产生麻痹大意思想。有的企业满足于多年“零事故”“零超限”成绩,思想麻痹、管理松懈。
2024年8月21日,四川省乐山市四合煤矿在封闭风井井筒过程中,不检查瓦斯,违规动火引发较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8人遇难。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部分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特别是中小煤矿在瓦斯治理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存在明显缺口,甚至有的安全管理人员也缺乏基本的专业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瓦斯治理工作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但从技术装备支撑看,瓦斯治理技术瓶颈亟待突破。”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有关负责人说,深部瓦斯致灾机理研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松软低透高瓦斯压力煤层难抽采问题仍未彻底解决、瓦斯预警的精准性还不够、瓦斯治理与智能化的融合差距大等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松软低透高瓦斯压力煤层存在钻进效率低、成孔难、易喷孔等难题,现有的钻机装备、钻进工艺、增透措施还不能很好解决,仍需进一步进行技术攻关。
多方协同发力,提升瓦斯治理质效
针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煤矿瓦斯治理形势,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要求,把瓦斯等重大灾害治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在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实施区域超前治理、强化精准防突、学习推广先进成熟经验、加强科技研发、强化责任落实、提高监管监察质效上下功夫,推动煤矿瓦斯治理再上新台阶。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各地、各监管监察部门和煤矿企业协同发力,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尝试,着力提升瓦斯治理质效。
山西把推动瓦斯治理理念转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通过召开座谈会、典型引路等方式,引导煤矿企业算大账、算长远账。潞安化工集团坚持“转思想、上工程、强管理”理念,应抽尽抽、以岩保煤;华阳集团坚持“大超前、大区域、工程化”理念,5年内计划投资78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瓦斯灾害治理。
区域超前治理是实现瓦斯治理由被动到主动的重要途径。山西焦煤集团沙曲一号煤矿将2号薄煤层作为4号、5号主采煤层的保护层进行开采,主采煤层在采掘作业期间的回风流瓦斯浓度下降了28%至60%。
“精准”是防突工作成败的关键。煤矿企业从参数测定、预警处置等方面深度发力,力争做到精准到位。淮北矿业集团大力提高打钻抽采精细化水平,其中许疃煤矿单孔抽采瓦斯浓度最高达90%,百孔抽采瓦斯纯量达每分钟3立方米。山西正常生产建设的60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全部配备了井下一站式瓦斯含量快速检测仪,矿长、总工程师从地面“看报表”向井下“测数据”转变。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对瓦斯治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所有高瓦斯、突出矿井全部应用定向钻机开展区域瓦斯治理,实现复杂顶板岩层条件下200毫米大直径定向孔“以孔代巷”。淮北矿业集团累计投入11台矿用盾构机,实现了瓦斯治理巷道施工突破性提速。
在科技赋能方面,陕西彬长矿区加强“井下定向钻孔分段压裂区域瓦斯防突技术”研究,推动灾害耦合叠加区矿井从瓦斯灾害井下单一治理向井上井下立体治理、多灾种协同治理转变。在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的加持下,2020年至2024年,河南能源集团瓦斯抽采量、利用量分别由3.1亿立方米、1.1亿立方米提升至3.7亿立方米、1.9亿立方米。
在责任落实方面,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坚持风险日研判,对各矿重点头面、重点作业环节进行风险辨识,制定管控措施,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河南能源集团全面落实突出矿井总工程师进矿党委班子兼任常务副矿长制度,赋予突出矿井总工程师停头、停面、停干部的权力。
在提高监管监察质效方面,安徽强化预防性监察,提前介入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开拓开采布局、重大灾害防控等,针对灾害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出重大风险预警,堵塞灾害治理漏洞。陕西成立煤矿瓦斯督导组,连续20年派驻到4个瓦斯灾害严重矿区进行督导帮扶。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能源集团通过下调产量计划、延长治理时间等措施,给予瓦斯治理矿井合理的调整期。在孟津煤矿开展薄煤层保护层技术应用期间,该集团下调了其经营考核指标;鹤煤六矿曾经停产18个月全面开展瓦斯治理,一系列得力举措让煤矿实现抽掘采正规循环。
会议指出,瓦斯治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容不得丝毫松懈。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要求各地、各级监管监察部门和煤矿企业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干字当头、狠抓落实,持续提升瓦斯治理质效,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